iso9001 2015 谁必须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有吗?

iso质量认证 2022-09-01 17:54
【摘要】小编为您整理如何实现ISO9001-2015质量体系管理的有效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何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性、质量管理体系2015版必须要画乌龟图吗、2015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怎么理解、第七讲: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相关iso认证知识,详情可查看下方正文!

如何实现ISO9001-2015质量体系管理的有效性?

有效性需要根据目标测量,不断地分析改进机会,并实施。也需要不断对目标制订的合理性,适宜性等评估,制订出合适的目标,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何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何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必要存在?
一、理顺职责,资源匹配趋向最大效益IS09000系列标准在质量管理过程模型中,将管理职责放在了较为突出的位置,其中包括管理者承诺、以顾客为中心、质量方针、策划、管理机构和管理评审等内容,充分体现了一个组织的较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的突出作用;同时也清晰地表明,一个组织要职责明确、质量方针受控、为达到质量目标须对资源进行策划、管理层次界定简洁实用、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便进行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对一个组织来说,应按照标准的要求,以两图一表(即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图、质量系统组织机构设置图和质量管理体系职责分配表)的方式理顺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为实施管理确定可行而又务实的管理路径。在理顺管理职责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匹配资源,显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深层次的资源可归结为体制资源、机制资源和智力资源,一个组织在实施管理时,变静止维持管理为动态管理,不断寻求创新,以便寻求更大的管理突破,将显在的资源与深层次的资源合理配置,追求资源管理的最大利润化,体现贯标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最终体现标准的最大化价值。
二、转变观念,更好适应于市场经济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组织在转变传统观念的过程;一个组织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以立足,就必须有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观念、以质量为生命的质量观念、以感恩为主要心态的服务观念、以明周就要倒闭的竞争观念、以不创就自取灭亡的创新观念。IS09000系列标准要求一个组织的较高管理者应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并将它转换成可以适用的顾客要求和达到了顾客满意的目标,再好的iso三体系认证离开了顾客、远离了市场,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被淘汰,顾客是一个组织的生存父母一点也不为过;同时一个组织在实施过程管理时,应通过测量、分析,不断进行改进,确保不产生不合格品,如果产生了不合格品,也要本着对组织负责、对顾客负责的质量心态防止不合格品非预期使用或交会;新版标准将服务放在了与iso三体系认证输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服务依附于iso三体系认证、iso三体系认证离不开服务,一个组织应对自己的iso三体系认证负责,应对顾客感恩,使顾客办理iso三体系认证放心、宽心和欢心,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需求,使顾客真正满意。以此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三、关注信息,规范物料流的合理转移IS09000系列标准将信息流摆在了与物料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标准要求组织应保证涉及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及其有效性的各职能机构和层次水平之间的联系;应明确和实施与顾客联络的安排;在采购iso三体系认证中应包含拟采购iso三体系认证的信息,应监测顾客满意和,或不满意的信息,作为衡量体系业绩的手段,应确定获取和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组织应确定过程控制所必须的信息,以确保iso三体系认证和,或服务的符合性,信息管理的体系级程序应确保信息的存取和维护,其中典型的信息是过程、iso三体系认证和/或服务的知识和/或经验,来自供方和顾客的数据。当然,一个组织只有规范好信息流,才能更好地规范物料流,使物料流向有序、具有可控性,为此,组织应建立信息管理程序,针对生产和/或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完善与改进,同时,将信息管理划分为正常信息和异常信息,对信息源进行责任分工予以控制,并要运用奖惩机制,使信息管理不断充分完善,不断与市场进行深层次的接轨,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使贯标工作落到实处。
四、规范记录,实施过程行为确认制IS09000系列标准要求“与、做、记”必须高度统一,写所做、做所写、记所做,为此,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需要改变旧有的作业习惯,使过程行为完整清晰地在记录中予以体现,实施过程行为确认制,保证“做”有可追溯性;同时,质量记录最好采用表格的形式,这就要求在iso认证表格时应突出实用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辅之以高科技技术,用微机对表格进行处理,将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灵活地运用于工作中,使得规范后的质量记录更适应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为实施统计技术创造先决条件,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记录与依据。
五、健全制度,使管理过程有理有据一个组织的管理制度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动态过程中,管理制度也将随之不断进行动态细化,管理制度实施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管理制度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个触觉,不断使管理工作向纵深拓展;当然对于个体组织来说,在实施管理时,应本着“重点突破,由点到面,个个击破”的原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要灵活运用过程单元典型事例,成功地嫁接其它过程单元,此举成功的范例就是企业的兼并、重组,将先进实用的管理观念予以推广,其获得的效益将十分显著;对于组织内部,也可进行工序间的重组和合并,程序iso三体系认证和管理制度是标准的精髓,只要巧妙地予以运用,就会获得较大的收益。
六、监督考核,避免贯彻标准流于形式避免贯标工作流于形式的重要手段便是监督考核,落实经济责任制,要求管理人员每月落实一定数量的经济责任,达不到数量的要进行自罚,没有按照系列标准写的、做的、记的,都要按照相应的经济责任制予以处罚;操作人员分挂不同的生产经营指标,对发生的不合格品严惩,使贯标工作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自身形成“闭环”管理,这也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当然,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以便使自身的管理呈现出健康的良性循环,使管理水平在贯标的过程中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
七、激励创新,持续改进过程控制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同时可以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予以体现,管理需要创新,iso三体系认证需要创新,观念需要创新,本着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应按照系列标准的要求持续改进过程控制。企业创新是运用群体智力,通过脑力劳动,将“金点子”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成功地结合,以产生巨大的效益,企业贯标应选准着眼点,对标准的每个条款进行引申与创新,以体现管理的创新。
八、多收并取,突出特色务实管理新版系列标准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与其它管理体系的兼容性,为此,组织在贯标时,应借鉴成功企业贯标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吸取实用的管理思想,突出特色务实管理,以便最大限度地体现标准的价值,标准是静止的,但每个组织的管理确实动态的,标准是管理的大框架,具体“装潢”还得靠组织自己来定夺,理论与实践的磨合需要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完善标准的内涵,才会使组织在贯标的过程中成为最大的赢家。总之,IS09000系列标准仅仅是一个工具,如何好用活这个工具,体现标准的真正价值,是每个贯标企业或正在准备贯标企业一个永续探讨的课题,按照标准指引的道路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测算下投入与收益,只要务实贯标,就会从贯标中获得极大的收益。故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必然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必要存在。【亲爱的朋友,这里还缺你的评价......欢迎你留言、互动、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更多精彩分享给你】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企业管理提升。质量管理体系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这一舶来品也使很多中单位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找到了先进系统管理的参照系。很多企业ISO9000认证咨询之前,制度不全不成体系,iso三体系认证、记录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东西,长期不更新,与市场不接轨,iso三体系认证无约束力,缺乏监督或评审。这种传统模式,管理上没有系统的流程标准,出现问题后记录不全面又不具可溯性,管理上、质量上、市场上的问题最终作用到效益上,导致企业关门、倒闭、退出。90年代ISO9000进来后,ISO9000从20个方面(要素)对企业的产供销运管全方位要求,企业通过建立管理手册、程序iso三体系认证、作业规程、记录体系,通过贯标、运行、记录、内审、评审以及外部监审评价,环环相扣,使企业从客观上改变了决策思维、运作方式,使管理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随着市场变化和管理要求的不断升级,质量认证咨询标准也不断升级,如ISO9000从1987版升级到1994版、2000版、2008版、2016版,新的版本不仅使内涵更加丰富和缜密,从外延上也顺应时代的要求,一直引领着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的系统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2015版 必须要画 乌龟图吗?

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画。

质量管理体系 2015版 没有规定必须要画 乌龟图之类的。工具仅仅是工具,只要适合自己组织就好。


2015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怎么理解?


一、管理体系的"适宜性" 主要是从组织所建立的iso三体系认证化的管理体系的情况看,体系的建立是否考虑了组织的许许多多的条件:如行业的特点;组织规模的大小;人员的素质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iso三体系认证和过程的复杂性;过程的相互作用情况;顾客的特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等。有关的问题要是融入了iso三体系认证中,那么管理体系就恰到好处,能适应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iso三体系认证的可操作性强,体系运行规范有序。
二、管理体系的"充分性" 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可以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满足了标准的要求。通常在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时,应对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1、 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
2、 职责是否已被分配?
3、 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
4、 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正如标准所示,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网络,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过程所组成,这些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如果这当中某一过程没有识别,也就是说过程的输入、输出,过程的控制方法或准则,或者过程的职责没有明确,那么这个过程,这些活动就会成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就是说管理体系存在不充分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不存在未被考虑的活动,无论是过程,子过程,微过程,都一一被识别,被管起来也就不存在不充分的问题了。
三、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从术语上可知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和达到策划的结果。标准规定要按去策划管理体系,也就是说组织根据方针和目标去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管理体系,并由体系去确保方针和目标实现,当然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还需要较高管理者确保资源和提供相应得措施,才能实现方针和目标,因而对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可以从如下六个方面去考虑:
1、 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实现情况;
2、 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满足要求的能力;
3、 主要过程和关键活动达到和预期结果的情况;
4、 iso三体系认证与顾客、法律法规和预期用途要求的符合性和稳定性;
5、 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利用、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6、 内审、管理评审、纠正/预防措施等自我完善机制的有效性。


一、管理体系的"适宜性"主要是从组织所建立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的情况看,体系的建立是否考虑了组织的许许多多的条件:如行业的特点;组织规模的大小;人员的素质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产品和过程的复杂性;过程的相互作用情况;顾客的特点;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等。有关的问题要是融入了文件中,那么管理体系就恰到好处,能适应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文件的可操作性强,体系运行规范有序。
二、管理体系的"充分性"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可以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满足了标准的要求。通常在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时,应对每一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1、 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
2、 职责是否已被分配?
3、 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
4、 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正如标准所示,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网络,由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过程所组成,这些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如果这当中某一过程没有识别,也就是说过程的输入、输出,过程的控制方法或准则,或者过程的职责没有明确,那么这个过程,这些活动就会成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就是说管理体系存在不充分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不存在未被考虑的活动,无论是过程,子过程,微过程,都一一被识别,被管起来也就不存在不充分的问题了。
三、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术语上可知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和达到策划的结果。标准规定要按去策划管理体系,也就是说组织根据方针和目标去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管理体系,并由体系去确保方针和目标实现,当然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还需要最高管理者确保资源和提供相应得措施,才能实现方针和目标,因而对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可以从如下六个方面去考虑:
1、 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实现情况;
2、 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满足要求的能力;
3、 主要过程和关键活动达到和预期结果的情况;
4、 产品与顾客、法律法规和预期用途要求的符合性和稳定性;
5、 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利用、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6、 内审、管理评审、纠正/预防措施等自我完善机制的有效性。


第七讲: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第七讲: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评价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这是管理评审应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不少组织开展管理评审时,未能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而是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起不到质量管理体系应有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作用。对这三性的简单理解:适宜性:能不能用充分性:够不够用有效性:有没有用
一、适宜性适宜性指质量管理体系与组织所处的客观情况的适宜过程。这种适宜过程应是动态的,即质量管理体系应具备随内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或改进的能力,以实现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提供不同iso三体系认证的组织,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质量管理体系应体现组织的特点,与组织内外部情况相适应,适合于组织的运动。而却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相关法律法规和iso三体系认证标准的修订;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申报;顾客要求和期望的变化;供方情况的改变;市场行情的变化;环保、节能等社会要求的改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等。组织的内部环境同样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如组织机构与职能的调整;高层领导人事变动;认证老师状况的申报;组织规模随人员、设施的增加不断壮大;改组、改制等带来的运营机制的变化;iso三体系认证结构与类型的调整;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起的资源与手段的更新;组织的宗旨和自身要求的变化;生产经营、认证老师、职业的健康安全、环境等其他管理体系的变化等。


上一篇 :lso14000产生的背景,lso14000认证产生的背景

下一篇:罗湖区aaa信用评级辅导机构,光明区aaa信用评级辅导机构